十堰市郧阳区“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
一、区域概况与特点
郧阳区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地处秦岭南坡与大巴山东延余脉之间,汉水上游下段,是国家级战略水源地丹江口水库前库区,东与河南省淅川县、湖北省丹江口市相接,西与陕西省白河县、湖北省郧西县毗邻,南与房县、竹山县、茅箭区、张湾区接壤,北与陕西省商南县、河南省淅川县交界,史有“鄂之屏障,豫之门户,陕之咽喉,蜀之外局”之称。全区东西长108km,南北宽92km,行政区面积3832.45km2。郧阳区行政区划范围见附图1。
(一)地形地貌
全区地形呈西南、东北高,中部低的凹字形,汉江自西向东横贯其中,南部、北部山地分属秦岭山脉东延的南支和中支。全区位于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第二级阶梯东部边缘,地势整体上西高东低,自汉江向南、北延伸,依次呈现山间盆地、岗地、丘陵、低山、中山、高山地貌,丘陵岗地、低山、中山、高山分别占总面积的52.8%、30.5%、15.6%、1.1%。全区海拔108~1827.4米,高低悬殊,最高点为叶大乡苍浪山,最低点为与丹江口市交界处的汉江河床底部。郧阳区地形地貌图见附图2。
全区属北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境内地形复杂,山峦叠嶂,沟壑纵横,高差悬殊,气候垂直变化明显,多样的地形使区内出现北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3个气候带,具有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热量资源丰富、立体气候明显、降水集中、夏旱突出、冬温高、雨雪少等特点。夏秋降水丰沛,冬春寒冷少雨。因地势高差悬殊,总体气候特征明显,俗有“高一丈,不一样”之说。在不同的海拔区,四季长短不等。全区年均气温15.3℃,最热月在七月,平均气温为27.1℃,最冷月在1月,平均气温为2.6℃,年平均温差24.5℃,历年极端最低气温-14.9℃,历年极端最高气温41.1℃,平均无霜期246天。主导风向夏季多东风、东南风;冬季多西北风,最大风级8级,最大风速16m/s;多年平均日照时数2026.8h。
(二)基本水情
郧阳区多年平均降雨量814.4mm,降水量28.68亿m3,降雨及年径流量呈现地区分布不均、年内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的特点。全区多年平均径流深271.5mm,属湖北省径流深低值区,径流系数为0.39。郧阳区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9.04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总量9.04亿m3,地下水资源总量3.31亿m3,地表与地下重复计算量3.31亿m3,人均水资源量1579m3,仅相当于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3/4。全区入境水资源量丰富,多年平均入境水量331.1亿m3,主要是汉江为271.4亿m3,堵河和滔河分别为58.6亿m3和1.1亿m3;出境水量344.2亿m3,其中汉江339.5亿m3(含堵河),滔河4.7亿m3。
全区总体水环境状态良好,水质达标程度较高。根据2018年水资源公报,河道水质监测评价总河长为1266.2km,优于(含)III类水的河长1189km,占比94%。劣于III类的水体主要分布在神定河和泗河。水功能区监测评价数量57个,按双因子频次法达标评价,达标数量44个,达标率77.2%,其中纳入省级考核的14个重点水功能区达标率100%。
郧阳区内河流属于汉江流域水系,汉江由西向东穿境而过,除滔河与汉江近乎平行汇入丹江,属间接汇入汉江外,其他河流分别由南北直接注入汉江,形成向心状水系。区内河流密布,水系发达,共有河流766条,河流总长3351km,河网密度0.87km/km2。境内河流受地形影响具有长度短、落差大、河道狭窄、汇流快、山洪频繁,伴有岩坎跌水,不利航运,但水能资源较丰富。河长50km以上的内河只有堵河、滔河、曲远河和将军河,其他河流长度多在20km以下。流域面积50km2以上的河流共有30条,100km2以上的河流共有15条,200km2以上的河流共有9条,包括汉江、丹江、堵河、滔河、泗河、将军河、曲远河、巨家河、神定河等。郧阳区境内主要河流水系情况见附表1,郧阳区河流水系见附图3。
(三)经济社会
郧阳区地处湖北省边陲,经济社会发展滞后,为湖北省26个贫困县之一。全区下辖19个乡镇(场)和1个经济开发区,350个村(居)民委员会。根据统计年鉴,郧阳区2019年末户籍人口63.2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6.61万人,城镇化率46.55%,低于湖北省平均水平60.3%。全区完成地区总产值166.8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8.77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76.7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61.38亿元。年末常用耕地面积49959公顷,其中水田7021公顷,旱地41411公顷,有效灌溉面积6520公顷。粮食总产量20.11万吨,油料总产量22081t,棉花总产量72t,蔬菜及食用菌38.25万吨,茶叶476吨。
全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918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551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65元。郧阳区经济社会基本情况见附表2。
二、水安全现状与形势
(一)水安全现状
郧阳区多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不懈的进行大规模水利建设,从防洪减灾、城乡供水、水生态环境修复、移民后扶、水利强监管、行业能力提升六个方面全面开展工作,全区水利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民生水利工程逐步夯实,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展开,水利管理与服务水平稳步提升,水利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为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建设“汉江新城、产业新区”,着力打造全国知名的汉江新城、全省一流的国家高新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旅游度假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力保障。
1、防洪减灾体系基本建成
由于特殊的地理和水情特征,郧阳区洪涝灾害频繁,特别是山洪灾害尤其严重。经过六十多年的治理,区内现已形成了以河道排水为主,水库调蓄为辅,堤防防御为补充的防洪体系。已完成中小河流治理共8条11段,治理河长107.0公里,还余17条80.868公里仍需治理,200km2以上的4条,50~200km2需治理的13条。全区现已建成水库84座,现已完成除险加固水库70座。全区已建立山洪灾害防御非工程措施机制,初步形成了以降雨监测为主,水位监测、图像(视频)监测为补充的监测站网,建成了以预警广播为主,雨量(报警)器、手摇报警器、铜锣、口哨为补充的预警系统;工程措施方面目前只有棒槌河和周家河正在整治,尚余26条重点山洪沟需要整治。
2、城乡供水得到基本保障
郧阳区供水工程体系主要由水库、塘堰、提水泵站等设施组成。全区共建成各类水源工程4万多处,其中水库84座,总兴利库容1.1亿m3,水库分布详见附图4。共有水塘3483口,饮水水窖27790口,旱地水窖5500口,水井2018眼,蓄水池1650处,总蓄水能力2.2亿m3;引水工程878处,引水渠道3900多条,年引水量3200万m3;提水泵站5座,主要是任务是给工业和生活供水,装机流量共0.77m3/s。
城乡集中供水工程共有398处,设计供水规模5.869万m3/d,其中大于1000m3/d规模的有10处,1000~200m3/d的集中供水工程26处。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多以行政村为单位建设,近50%工程因建设较早标准低,造成现状供水能力很低,人均日饮量仅为15~30L/d。现状日供水规模20m3/d以下的219处集中供水到户工程中,有净化设施的正规自来水占15.6%,没有净化设施的简易自来水占84.4%。
现已建成中型灌区8个,详见附表3,其中东大堰为引水灌区,其他均为蓄水灌区,总设计灌溉面积24.36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2万亩,约占全区耕地面积的16%,灌区建设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大量耕地处于“望天收”状态,灌区建设任重道远。
3、水生态环境状况总体良好
区内堵河、滔河、曲远河、将军河等河流水质总体为地表水Ⅱ类水体;郧阳区饮用水源地谭家湾为Ⅰ类,耿家垭子及其它水源地水质现状Ⅱ类,水质达标率100%。自1994年以来陆续开展了“长治工程”、“黄龙库区坡改梯工程”、“丹治工程”,累计完成人工造林20余万亩,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0km2,退耕复建生态林5000公顷,荒山造生态林6668公顷,完成石漠化治理26.1万亩,先后实施了18个项目区86条小流域的治理,累计治理面积1766.24km2,生态环境和群众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为“一江净水永续北送”打下了坚实的生态基础。
4、移民阶段性目标初步完成
郧阳区是湖北省移民大区,辖区内有丹江口和黄龙滩2座大型水库,滔河、梅铺、巨家河、谭家湾4座中型水库及正在建设的孤山水电站。水库移民分布全区20个乡镇场,244个村,经省政府核定境内7座大中型水库涉及农村移民数132890人(含南水北调移民),其中原迁移民55722人,增长人口77168人,是湖北省移民第二大区县。“十三五”期间,完成移民后扶资金73768万元,实施避险解困项目29个,新建桥涵12座,新修机耕路1520公里,硬化村组水泥道路351公里,维修渠道415公里,新修塘堰20口,泵站2处,水池123座,河堤11.22公里,铺设饮水管道950公里。完成5个省级移民美丽家园示范村创建。兴建香菇大棚1600个,发展茶叶1200亩,小杂果、蔬菜4370亩。库区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移民收入稳步增长,贫困移民全部脱贫,为全区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地质灾害项目已防治面积2.2万m2,避险搬迁255人,高切坡防治32处,地质灾害情况详见附表5。
5、水利改革工作有序推进
自2017年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三级河长制体系基本形成,43条区级河流实现了每条河流有“河长”,每条河流有人管。建立了由区级规范授权、团队分级管理的民间河长体系,已有民间河长160余名,覆盖全区19个乡镇。“官方河长+民间河长”两手发力,形成了齐抓共管,全民参与河湖管护的新局面。与河南省、陕西省建立了跨省联巡联防联控联治“四联”机制,定期开展联合执法。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出台了《郧阳区人民政府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建立了郧阳区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控制指标体系。以《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准绳,严格执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建设节水型社会。按照“人人学法,不落一人”的原则,积极组织水利干部职工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学法用法活动,有力促进了水利干部职工的学法、用法、执法水平。有序推进农业水价改革和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改革,并选取具备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柳陂镇启动了试点工作。全面摸底排查3.89万处小型水利工程基本情况,明晰小型水利工程产权,落实了工程管护责任主体。
6、水利行业能力得到提升
郧阳区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设,初步形成了以降雨监测为主,水位监测、图像(视频)监测为补充的监测站网。完成了自动水位站10处,自动雨量站26处,图像站22处、视频站3处、2处中继站建设,改造建设卫星通信信道10个,建设468处简易雨量站,26处简易水位站,181处自动预警广播站及468处人工预警点的建设任务。已完成了县、乡防汛指挥会商系统10处,建成小(一)型以上水库视频监控系统18处,20个监测点(24小时实时视频监控、夜晚拍照自动补充光源),小型水库水雨情自动监测站92处(水位、雨量、图像监测)。建设20个视频监控点,实现了对4座中型水库和14座小(一)型水库的实时视频监控。以柳陂镇为试点,开发了农业灌溉用水工程自动化系统。总体来说除各灌区尚未开展信息化管理,其余已初步建成山洪灾害防治监测预警系统、河湖长制监测系统和水土保持信息化系统,为防汛抗旱业务的需要提供了决策依据,但距智慧水利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现有水利从业人员共461人,专业技术人员106人,其中中级职称以上人员52人,专业技术人员占水利从业人员比例为23%,占比不高。水利从业人员本科及以上学历85人,占比18.4%,学历综合水平不高。
(二)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郧阳区是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是国家战略水资源保障区,担负着“一江净水永续北送”的政治使命,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为郧阳区水安全保障带来了新的契机,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致力打造“汉江新城”,对防洪保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可控水灾害提出了更高需求。郧阳区一方面承担了国家南水北调重要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任,另一方面仍肩负着带领全区人民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继续奋进的艰巨任务,与新形势新要求新期待相比,郧阳区水安全保障仍存在突出短板和弱项。
1、防洪减灾体系仍存在薄弱环节,山洪、地质灾害仍是重大水安全隐患
区内中小河流已有堤防存在堤身质量差、防洪标准低等问题,防洪标准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山洪灾害防治实施进度缓慢,目前除周家河、棒槌河、淘沟河已完成治理,其余25条重点山洪沟均未整治,现有山洪沟灾害防御监测系统能力不足,防洪非工程措施急需加强。现状仍有长达70公里的防洪不达标河段,主要分布于汉江城关镇段、丹江刘洞~梅铺段、滔河、堵河等局部河段。丹江口库区岸线多为土质边坡,岸坡较陡且缺乏植被覆盖等防护措施,在水库水位频繁涨落和风浪冲刷双重作用下,岸坡容易出现碎裂、崩解,崩岸的范围和深度不断扩大,岸坡的不稳定给附近居民带来安全隐患。
2、城乡供水保障能力尚不能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城乡一体化供水覆盖率和标准不高
郧阳城区集中供水水源单一,仅谭家湾水库一座城市应急备用水源,水量不能满足城乡发展需要,相应配套设施管网运行时间长,漏损率较高。农村供水按照精准扶贫标准设计建设标准较低,在水质水量方便程度、保障率方面需全面提升。农村水源供水情况详见附图5,目前保证率不达标的共有12个乡镇,涉及人口4.5万人,均处于区内水资源匮乏、旱情最为严重地区。现有灌区工程多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设计标准低,老化严重,亟需续建配套改造;节水改造力度不够,与节水型社会要求仍有差距,尚未形成专门管理机构。
3、与国家南水北调重要水源地要求相比,水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任务艰巨
郧阳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所在地,是国家战略水资源保障区,要保证丹江口水质维持在Ⅱ类以上,对水安全保障能力有更高的要求。丹江口水库岸线长,入库支流多,保护任务艰巨,由于水位变幅较大,消落区成为影响水质的主要因素,需强化日常监管,及时排除风险隐患,守住水源红线。受淹没影响及水质保护的需要,大量企业关停,区域经济面临转型发展。区内现有水电站27座,修建年份较早,设备老化严重,带病运行,急需改造。目前郧阳区仍属于农业大区,化肥、农药使用较多,再加上境内有大面积坡耕地,易发生水土流失,通过地表径流直接汇入各流域,极易造成水环境面源污染。目前尚有1138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未经治理,是丹江口库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4、移民安置区自身发展能力和动力欠缺,移民后续帮扶工作任重道远
虽然郧阳区今年来高度重视并大力支持库区乡镇、移民村生产开发和产业发展,仍普遍存在缺乏能促进移民持续稳定增收的主导产业、移民致富增收任较困难。交通、村庄等基础设施建设任务重,资金严重不足。重点村总体发展基础比较薄弱,防止返贫的任务还重,巩固成果、拓展成效,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今后一个时期重中之重的任务,也是移民后扶帮扶“十四五”发展阶段突出考虑的问题。
5、监管体制机制不完善,涉水事务监管依然是最突出薄弱环节
汉江、丹江口水库等重要河库尚未划定水域岸线保护空间,相应的管控措施还未落实,水源地水生态水环境存在安全隐患。郧阳区全区多条河流淤积严重,受制于地方财力有限,河道综合治理无法全面铺开,致使河湖长制工作无法及时落到实处、发挥实效。基层河湖长制办公室人员不足,专业技术水平不高,基层信息化水平落后,制约了河湖长制工作推进。现状执法人员及装备配备不足,监管执法力度得不到保障。农业供水水价机制单一,水资源和水利工程产生的收益严重偏低,产生的收益无法维持水利工程的管护。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不顺,工程产权归属档案未建立,水利工程缺乏管护,设施折损严重,致使水利工程无法长期高效运行。水利投融资渠道过于单一,主要依赖政府投资,尚未形成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水利投资体系。
6、行业能力尚不能适应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有待进一步提高
郧阳区现有物联网的程度不足以满足智慧水利要求,未形成采集多元、布局合理、手段互补、业务共享的智能感知信息采集综合体系。水利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有待加强,积累基础数据不健全,缺少大数据处理能力,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不够,影响综合决策能力的提升,无法满足政府“用数据说话、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决策”的要求。水利工程监测中,灌区计量设施计量率偏低,不利于农业水价改革和征收。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专业能力不足,高素质人才缺失,研究生以上学历基本没有;乡镇水利站缺少专业技术人才,基层工作人员业务培训亟待加强。
三、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牢牢把握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要求,围绕“一江净水永续北送”战略要求,强基固本补齐“水短板”,激发活力做强“水监管”,依托水源做美“水生态”,弘扬传承做活“水文化”,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全面提升涉水事务监管能力,为南水北调水源区保护和郧阳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水安全支撑和保障。
(二)基本原则
人民至上、保障民生。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抓住乡村振兴战略契机,着力解决城乡供水、乡镇防洪、河湖生态保护修复、移民安置等民生问题,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
保护优先,绿色发展。严守生态红线、环境底线、资源上限,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规范以丹江口库区和汉江及其主要支流为主的水域岸线空间管控,坚持在保护生态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推进产业向生态化、绿色化升级,保护好绿水青山,推动生态环境建设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因地制宜,系统治理。围绕郧阳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保护核心区”、“一江净水永续北送”“南水北调“大水井”定位和独特的区域水情特点,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强“一江八河”水源涵养与保护,明确不同区域发展定位和重点,围绕山水城市建设弘扬郧阳水文化,以水为名片,打造生态滨江新区。
两手发力,强化监管。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着力推进农业水价、小微型水利工程、水利投融资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攻坚,引导社会资本积极支持和参与水务建设与管理。依法治水管水护水,加强政府监管和引导。
(三)主要目标
总体目标:防汛抗旱能力明显提升,城乡一体化供水基本全覆盖,河湖面貌明显改善,库区移民基础设施完善,地质灾害隐患基本消除。初步建成“一库净水北送、绿色永续发展、城水相生和谐”的水生态文明典范区。
防灾减灾:汉江库岸和7条重要支流防洪减灾能力进一步提升,全面消除现有病险水库安全隐患,防汛抗旱能力提升取得显著成效,堤防达标率提高到81%。
城乡供水:城乡一体供水等基本公共服务基本覆盖,主城区备用水源完备,新增供水能力5500万立方米,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供水保证率达到95%以上;恢复和改善农田有效灌溉面积8.4万亩。现代化灌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农业用水计量设施逐步完善,农业用水效率进一步提高,公民节水意识逐步增强,全区用水总量控制在1.91亿立方米以内,万元GDP用水量比2020年下降35%,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30%,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6。
水生态保护修复: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及以上河流和常年水面面积1平方公里以上湖泊管理范围基本划定,库区消落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丹江口水源涵养与保护能力明显提升,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重点地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水土保持率提高到79.1%以上,汉江干流及汉江支流纳入国家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5%以上,小水电所在河流生态流量保障程度达到30%以上。
库区移民安置:库区移民水利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地质灾害隐患基本消除,水利建设滞后的局面明显改善。移民人均纯收入达到郧阳区农村平均水平,每个乡镇建成2-3个有比较优势和特色的农产品主导产业,村容村貌保持整洁。
涉水事务监管:初步构建覆盖郧阳区江河水系、水利工程设施体系、水利管理运行的信息化体系,水情监测预警预报全面加强,灌区干支渠取水计量率达到70%,山洪预警预报系统覆盖率达到800%。河长制湖长制深入推进,基本建成小微水体河湖长制工作体系,农业水价、小型水利工程等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突破。
表3-1 郧阳区“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主要指标表
目标 领域 | 主要指标 | 单位 | 现状 | 2020 | “十四五” | 备注 |
防灾 减灾 | 1.堤防达标率 | % | / | 57 | 81 | 预期性 |
城乡 供水 | 2.用水总量 | 亿m3 | [1.68] | [1.86] | [1.91] | 约束性 |
3.万元GDP用水量下降 | % | 30.2 | 30 | 35 | 约束性 | |
其中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 | % | 22.9 | 30 | 30 | 约束性 | |
4.新增供水能力 | 万m3 | 190 | 210 | 5000 | 预期性 | |
5.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 % | [80] | [82] | [90] | 约束性 | |
6.农村供水保证率 | % | [90] | [91] | [95] | 约束性 | |
7.恢复和改善农田有效灌溉面积 | 万亩 | 5.1 | 5.1 | 8.4 | 预期性 | |
8.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 0.542 | 0.545 | 0.56 | 预期性 | ||
水生态保护修复 | 9.水土保持率 | % | [68.6] | [70.5] | [79.1] | 预期性 |
10.小水电所在河流生态流量保障程度 | % | / | / | [30] | 预期性 | |
涉水事务监管 | 11.灌区干支渠取水计量率 | % | [10] | [20] | [70] | 预期性 |
12.山洪预警预报系统覆盖率 | % | [7.14] | [7.14] | [80] | 预期性 |
说明:
1.规划指标带()为5年平均值,带[ ]为期末达到数,其余为5年累计数,现状为2019年底数据。
2.水土保持率是指轻度水土流失以下国土面积占区域国土总面积的比例。
3.山洪预警预报系统覆盖率,是指郧阳区26条山洪沟中已建成山洪灾害预警预报系统的山洪沟数量占比。
(四)总体布局(一屏三区九廊道)
围绕汉江经济带发展战略,针对区域特点和实际,按照“一屏三区九廊道”进行水安全保障布局,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系统治理,促进空间均衡,推进绿色转型发展,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水平。郧阳区“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总体布局详见附图6。
“一屏”:是指汉江丹江口库区及周边屏障区
该区是郧阳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带,主要涉及五峰、青曲、柳陂、城关、杨溪铺、茶店、青山和安阳等8个乡镇。区域内人口相对密集,城镇化率高,周边主要河流都汇集于此,是丹江口库区核心水源区,沿江城镇发展较快,也是移民安置重点区域。
针对丹江口库区的水域岸线侵占、库区消落带地质隐患较多、移民安置后续帮扶缺口较大、城乡应急备用水源不足等突出问题,“十四五”应强化该区域水域空间管控,依法整治违规违法、乱占滥用、占而不用等突出问题。加强丹江口库区库滨带生态保护与修复,建立沿江、沿河、沿库区水资源保护带和生态隔离屏障带,维护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水生态安全。实施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实施神定河和泗河流域综合治理,保护河口天然湿地,通过生态屏障建设,防控上游十堰市区的水体污染,保障入库水体清澈、水质优良。实施城关第二水厂和长岭水厂管网延伸工程,推进城乡一体化供水覆盖范围。加强丹江口库区消落区治理以及库区周边地质灾害防治,推进谭家湾等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消除工程隐患。开展沿汉江两岸地区山洪沟治理和防汛预报预警体系建设,提升防洪能力。围绕基础设施、生产开发、生态环境等方面大力开展水库移民美丽家园建设。
“三区”:是指东北丘陵区、西北山区、南部山区
东北丘陵区。地势较为平缓,主要河流有丹江、滔河、巨家河,耕地分布较多,最大的灌区滔河灌区位于此地,该区域处于秦楚交界地带,楚文化和秦巴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是郧阳北部产业发展重要板块,主要涉及南化塘、白浪、谭山、梅铺镇、白桑关、刘洞等6个乡镇。针对该区域水土流失较重、城乡供水一体化覆盖不足、灌区老化失修标准较低、防洪存在薄弱环节等突出问题,“十四五”重点围绕推进城乡互动发展格局,实施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和坡耕地治理,加强滔河、丹江河流域污染防控,维护河流健康水体。以滔河水库为水源,新建南化塘水厂及管网延伸工程,向东北区域供水,结合董家台等现有水厂增容改造,推进区域一体化供水,提高供水安全保障程度。实施滔河灌区及北部灌区现代化节水改造,加强灌区干支渠取水监测,提高灌区用水效率,保障粮食安全。实施滔河水库、董家台等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开展滔河青郑段中小河流治理,新建迎山河、武家沟水库等防洪控制工程,提升防洪减灾能力。
西北山区。地势较高,主要河流有曲远河、赵河、仙人河,主要涉及大柳乡和谭家湾等2个乡镇山区部分。针对该区域控制性工程缺乏、病险问题突出,农村饮水工程较为分散、标准较低等突出问题,“十四五”重点加强河流源头区保护,开展山区分散式供水工程标准提升和改造,新建左溪寺小型水库,提高抗旱应急能力。积极推进郧阳区箩筐岩水库工程建设,增容改造联村供水工程,将箩筐岩水库作为中心城区备用水源,与现有常规水源进行优化配置和水源转换,提高沿江城镇供水保障能力。继续实施谭家湾水库除险加固,结合水利风景区建设,推进以谭家湾水库为核心的水文化建设,建设水利工程及水文化教育实践基地。
南部山区。高山峡谷区,主要河流有堵河、将军河,该区域是以鲍峡镇为中心的南部发展板块,以旅游业和农业为主要产业,主要涉及胡家营镇、鲍峡镇、红岩背、叶大乡等4个乡镇。针对中小河流治理不足、山洪灾害威胁大、农村饮水工程保障率不高等突出问题,“十四五”重点加强河流源头保护,实施将军河中小河流,完善农村基层预警预报体系,推进东河水厂、马龙河水库工程建设,保证区域防洪和供水安全。
“九廊道”。是指汉江及其8条重要支流组成的“一江八水”生态廊道,其中8条重要支流包括丹江、堵河、滔河、将军河、神定河、曲远河、巨家河、泗河。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开展河流生态廊道建设,为丹江口水库提供“清、净、洁、美”的入汇水源。以水域岸线管控为重点,加强丹江口库区及入库汉江、丹江水生态空间管控,保障国家重要水源地供水安全;以点源污染治理为重点,实施神定河、泗河等河流截污控污;以保障生态流量为重点,加强堵河、滔河、巨家河等河流生态流量泄放和监控;以“清四乱”为重点,还将军河、曲远河等河流水生态空间。
四、围绕“一江八水波平安澜”,提升防洪减灾能力
以汉江横贯西东,主要支流堵河、神定河、泗河、将军河、曲远河、巨家河、滔河、丹江南北汇入,共同形成了“一江八水”的水系格局。围绕“一江八水”,以加强骨干工程建设为重点,推进防洪薄弱环节建设,逐步形成要素齐全、功能完善的防洪减灾体系,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一)推进汉江干流及主要支流治理
按照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本着“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治水理念,综合运用护岸整治、崩岸治理、堤防加固、河道清淤疏浚等措施,有序推进汉江干流及主要支流治理工程。着力构建汉江郧阳段水安全屏障,提升全区防洪减灾能力,便于丹江口水库调蓄特大洪水,健全汉江中下游防洪安全保障体系。
(二)实施中小河流治理工程
加快推进郧阳区中小河流治理工程的前期工作,力求工程尽快开工建设。按照“系统治理”的治水方针,通过加固堤防、疏浚河道、崩岸治理、修建防汛道路等措施,稳步推进江峪河、南沟、秀峪河、后河、仙人河等13条50-200平方公里以下中小河流和滔河青郑段、将军河三期、曲远河二期3条200平方公里以上中小河流治理。控制河势、稳固岸线、保持通畅,提高中小河流防洪抗灾能力,保证河流两岸安全。
(三)推进重点山洪沟治理工程
按照“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对东溪、安城沟等5条重点山洪沟实施防洪治理工程,提高群众主动防灾避险意识和能力,建成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管理与监督同推进的山洪灾害防治体系。
(四)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根据保障江河防洪安全、完善江河防洪体系的要求,从消除病险问题、安全隐患的角度出发,开展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应同步完成水库雨水情测报、大坝安全监测设施建设,健全水库安全运行监测系统。积极推进滔河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开工建设;加强中小型水库安全隐患排查力度,开展已到鉴定期限的水库安全鉴定工作,力求做到“发现一处、消除一处”。
(五)提升城镇防洪排涝能力
以郧阳城区为重点,完善城区防洪排涝工程体系。因势利导改造渠化河道,恢复保持河湖水系自然连通,构建城区良性水循环系统,保障排水出路畅通。综合考虑河塘调节、滞蓄、外排等综合措施,加快雨污分流管网改造,结合市政建设兴建滞涝区,增强雨洪调蓄能力,着力解决城镇内涝问题。完善防洪和排涝应急预案,加强城市内涝和洪水风险管理,增强群众防灾避灾意识,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
专栏1 防洪安全工程
1.汉江及主要支流治理工程:汉江及主要支流河道治理工程。 2.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工程:江峪河、南沟、秀峪河、后河、仙人河13条50~200平方公里河道整治;滔河青郑段、将军河三期、曲远河二期3条200平方公里以上中小河流治理。 3.重点山洪沟治理:东溪、安城沟、富家河、磊石河、东河等5条山洪沟治理。 4.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谭家湾、滔河中型水库,乌峪、乐园等4座小型水库。 |
五、紧扣“一江净水永续北送”,维护河库生态健康
实施丹江口水库生态保护和治理,努力推进重点河库水生态修复和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加大郧阳水文化保护与传承力度,全面改善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
(一)加强丹江口水库水域岸线保护与治理
坚持以水定需、量水而行,以水资源承载能力为刚性约束,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工作,科学划定丹江口库区水域、涉水陆域生态空间范围,明确各类水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的功能定位和主要用途,理清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建立空间台账。制定河库空间管控方案和措施,严格规范各项涉水活动,加强河库岸线管理,合理划定岸线保护区、保留区和控制利用区边界。
全面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推进丹江口库区库滨带综合治理工程(郧阳段)建设。重点实施库区崩岸、滑坡治理和滩涂治理,稳定库区岸线,控制入库支流河势;加强库区消落带湿地建设,探索消落带保护与开发模式,增强入库水体自净能力,严控入库水体水质安全;推进库周生物隔离带和生态屏障建设,规范人类活动,消除或减轻对库区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二)强化重点河流生态保护与修复
以流域为单元,统筹兼顾上下游、左右岸、地上地下、城市乡村的自然联系,重点推进曲远河、巨家河、滔河、丹江、堵河、将军河、神定河及泗河等8条流域面积2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生态保护与修复。对于上游点源污染较严重的神定河、泗河,应在截污控污的前提下,综合运用河道清淤、生物控制、物理降解、生态调度、自然修复等措施,努力改善河流水质。对于流域内有大中型水库的堵河、滔河、巨家河等,要合理确定水库最小生态流量,制定严格的生态流量调度、泄放及监管措施。对于沿河集镇“乱排乱建”现象相对严重的将军河、曲远河,应加大对违法建筑物的拆除力度。加快推进乡镇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行,并对尾水进行二次处理,进一步降低入河污染物含量,改善河流水质。对于处于两省之间的界河-丹江河,应加强岸线治理和功能分区的划定,持续推动与河南省、陕西省建立的跨省联巡联防联控联治“四联”机制常态化,定期开展联合执法。依法严厉打击非法采砂,稳定河势。同时,8条河流不同程度的存在面源污染河段,应在大力推广生态农业的前提下,采取截流沟+人工湿地、水生植物、河道清淤等措施,减少面源污染入河量;对于部分渠化河段,应坚持自然恢复与生态修复相结合的原则,因势利导改造渠化河道,营造深潭浅溪和泛洪漫滩,重塑蜿蜒曲折的自然岸线。
(三)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本着“大预防、小治理”的指导思想,以水土流失防治和生态环境建设为核心,以合理利用、开发和保护水土资源为主线,从郧阳区实际出发,重点推进“十四五”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流失防治工程,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采取封育保护、营造水源涵养林、坡面治理等措施,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23.35平方公里;着重加强坡耕地综合治理,对于坡耕地面积占比大、水土流失严重的脱贫攻坚地区、退耕还林重点地区及水库移民安置区等,采取坡改梯、径流控制和退耕还林还草等坡耕地综合治理措施;持续加大水土保持宣传和教育力度,重点打造汉江绿谷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
(四)推进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
结合郧阳区乡村河流特点和保护治理需求,以河流为脉络、村镇为节点,围绕水系连通、河道清障、清淤疏浚、岸坡整治、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河湖管控、防污控污等方面,提出针对性强、易于操作的措施,强化水域岸线并治,维护河湖自然形态,切实解决农村水系问题。积极开展大峡河、滔河河道清障与清淤疏浚;针对不同河流特点因地制宜实施生态化岸坡整治;集中连片推进农村水系连通;推进文化内涵传承与弘扬,完善农村河湖管理体制机制。
(五)推进绿色小水电生态改造
本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按照“能改则改、不改关停”的原则,努力推进滔河、曲远河等河道上的25座小水电站生态改造工程,增加生态流量泄放设施,严格监控下泄流量,确保河流生态流量泄放;加强修复河流减脱水段,缓解由于电站引水造成的河道水生态环境破坏。
(六)保护与传承水文化
深入挖掘具有郧阳区特色的水文化,将水文化内涵与元素同水利工程建设有机结合,打造郧阳区博大精深的水文化品牌,构建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源头水文化为核心,以汉水文化、园林水文化、滨水建筑文化、诗词文化及水休闲文化为特色的水文化体系。围绕丹江口水库旅游资源的文化特色和亲水特质,重点在水利文化风景区、科普教育、水利博物馆建设等方面,建设一批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化旅游科普基地,分阶段、有重点的推进水文化旅游科普资源的开发。
专栏2 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
1.河湖生态空间划定:丹江口水库以及26条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 2.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丹江口水库库滨带综合治理工程,神定河、泗河流域综合治理等 3.水土流失防治工程: (1)清洁小流域:南沟河、赵河、仙人河、后河、杨峪河、巨家河、大峡河等18条河流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23.35平方公里。 (2)坡耕地改造:谭山、梅铺、杨溪、谭家湾、柳陂、青山等项目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14平方公里。 (3)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汉江绿谷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 4.农村水系及水美乡村试点工程:大峡河、滔河等河流综合治理。 5.绿色小水电创建:滔河水库、周家梁、梅铺、曲远河、滴水岩等25座小水电站生态流量泄放基础设施改造,河流生态修复326公里; 6.水文化工程:谭家湾水利风景区、汉江绿谷水利风景区建设。 |
六、聚焦“百库千塘供水无忧”,提高供水保障能力
按照“乡乡有水源、村村通管网”的目标和“大规模、大水源、大管网、大水厂”的建设思路,以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为重点,坚决执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完成节水型社会创建,强化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高用水效率、补足水源供水能力,保障郧阳区生活、生产及生态用水安全。
(一)强化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加大农业节水力度。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农作物种植结构,适当减少用水量较大的农作物种植面积;加大农业节水工程建设,提高农业灌溉用水效率,优化用水结构,将滔河、江北灌区建设成为现代节水型农业示范区。
深入开展工业节水。通过区域用水总量控制、取水许可审批、用水节水计划考核等措施,合理调整工业布局;大力发展工业循环用水、串联用水和回用水系统,提高重复用水利用率;加强用水大户监督管理,建立重点监控用水单位名录,加强计划用水管理和考核。
加强生活和服务业节水,鼓励非常规水源利用。加快供水管网改造,降低管网漏损率。加强公共建筑和住宅小区节水配套设施建设,大力推广使用城镇生活节水器具。新建宾馆、学校、居民区、公共建筑等建设项目,应配套建设雨水集蓄和再生水利用设施;提高城镇供排水、防涝、雨水收集利用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水资源利用效率;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广泛宣传生活节水。
(二)加快重点水源工程建设
充分挖掘现有工程供水潜力,科学论证中小型水库清淤扩容和联合调度的可行性,优化区域水资源配置。加快实施中小型水库水源保障工程,积极启动新建箩筐岩中型水库,左溪寺、马龙河、迎山河、武家沟等小型水库的建设;稳步推进胡家营镇、鲍峡镇、安阳镇、青曲镇等乡镇的抗旱应急引水工程,以缓解干旱灾害频发带来的灾害,保障城乡供水、农村饮水和农田灌溉供水安全。
(三)推动城乡饮水工程提档升级
按照“建大、并中、减小,小型为辅,分散补充”的思路,尽可能建大水厂、铺大管网,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规模化的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建设。新建一批跨乡镇、跨村连片规模集中式供水工程,充分利用城镇水厂或较大的农村水厂,扩容改造,延伸供水管网,扩大供水范围,改善农村供水条件,促进农村供水提档升级。推动南化水厂、城关第二水厂、东河水厂、长岭水厂延长等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力争完成城乡的应急备用水源建设,适应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要求。做好农村供水水源地保护工作。建设适应城乡供水一体化的水质监测中心,建设安全饮水应急抢修物资储备中心和相适应的队伍能力。
(四)加快灌区现代化建设与改造
按照“节水高效、设施完善、生态良好、管理科学”的现代化灌区建设标准,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围绕水源供水、过程配水、田间生态高效灌排水和科学管水等环节进行灌区现代化建设,构建安全可靠的灌区供水体系、灵活精准的灌溉配水体系、生态高效的灌排工程体系、智能可靠的灌区自动监控体系、科学完备的水管理保障体系,提升灌区现代化服务水平。重点推进滔河、江北、江南等中型灌区的现代化建设与改造,着力解决灌区配套设施不足、标准不高、计量设施欠缺等问题。加大力度改善灌溉条件,优化种植结构,发展山区特色农业。
专栏3 供水保障工程
1.重点水源工程:新建箩筐岩中型水库和左溪寺、马龙河、迎山河、武家沟等4座小型水库。 2.城乡供水一体化:南化水厂、城关第二水厂、东河水厂、长岭水厂延长。 3.灌区现代化改造:推进滔河、江北、江南等灌区现代化改造。 |
七、助力“库区移民安居乐业”,建设移民美丽家园
深化后续帮扶工作,继续实施大中小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及丹江口库区地质灾害治理,巩固提高定点帮扶和对口帮扶水平,成片整村扶持,建立长效化帮扶机制,积极推进“美丽库区、幸福家园”建设。
(一)继续实施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
以改善移民生活、生产环境为重点,大力开展水库移民美丽家园建设行动,全面实施水库移民增收计划。统筹安排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基金、大中型水库库区基金等移民专项资金,有效衔接其他行业规划,在做好直补资金兑现的同时,整合各方资源,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要求,集中力量解决移民村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建设、移民增收等突出问题,使库区移民生活、生产条件得到根本改善,移民人均纯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总体达到移民美丽家园建设标准。
(二)继续实施小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
推动小型水库移民后续帮扶发展规划,以促进移民就业增收为核心,把提高移民劳动力技能作为促进就业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着力点,增强移民村造血功能、激发内生动力,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认真落实直补资金扶持政策,加快移民区产业结构调整,形成具有郧阳特色的产业体系和支柱产业。
(三)积极推动丹江口移民后续帮扶工程
按照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湖北省丹江口水库移民遗留问题处理及后续帮扶规划的要求,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实施精准帮扶。以扶持产业为重点,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特、一村一业”的发展路径,大力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土地平整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紧紧围绕市场,立足自然禀赋、产业传统,发展一批符合自身实际、主导产品突出、经营规模适度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努力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围绕主导产业,延长农业产业链,并利用“互联网+”,打造涉农交易平台,拓宽市场流通渠道,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探索移民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加大移民农业技能培训力度,提高农民就业创业培训质量。在原有后期扶持规划建设的基础上,补齐人居环境突出短板,配套完善道路、供水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卫生室、超市等公益设施,促进移民安居乐业,形成富裕文明、和谐稳定、生态美丽的移民新村,实现移民群众幸福安康。
(四)抓紧推进丹江口库区地质灾害防治
深入推进地质灾害综合整治,进一步健全地质灾害防治长效机制,改善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生活环境。按照“预防为主、监测为要、避险搬迁为先、工程治理突出重点”的防治原则,建立完善的监测预警系统和应急机制,实施地质灾害风险管理;对危害等级高、治理难度大、受威胁人口较分散的大石沟、段家沟等地质灾害体,优先采取人口避险搬迁方式;对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有重大威胁、受威胁居民较集中的陈家咀、白果树等地质灾害体,综合采取排水、消方减载、回填压脚、重力挡墙、抗滑桩、预应力锚索、格构锚固等措施进行治理。对已经实施工程治理的地质灾害体,严格控制其开发利用,对位于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城集镇,严格控制建成区规模,最大限度保障库周人居安全和水库运行安全。
专栏4 移民后期扶持
1.美丽家园建设: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人居环境整治等措施,打造美丽家园建设示范村。 2.产业转型升级:从扶持农业基础设施、发展现代种养业、乡村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乡村休闲旅游业、移民村集体经济及其他新产业新业态等7个方面,加大移民生产开发扶持力度。 3.大中型水库移民培训:规划培训人数15000人。 4.丹江口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对83处地质灾害点进行综合治理。 |
八、推动“政府社会多元共治”,提升涉水事务监管能力
围绕江河湖泊、水资源、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等重点领域,针对郧阳区水利行业监管薄弱环节,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完善市场监管体制、创新监管方式、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推动水利监管由政府为主,向政府、社会多元共治转变,全力提升水利行业监管水平。
(一)强化重点领域监管
1、强化河库水域岸线管控
加快开展丹江口库区及滔河、堵河等主要河流岸线保护和利用规划编制工作,加快划定河湖管理范围,划定岸线边界线和功能分区,明确分区用途和管控要求。对丹江口库区国家级重要水源地等重点区域以保护优先为前提,制定负面准入清单,建立合理的调整退出机制。加强河道采砂监管,规范河道采砂秩序。持续开展河湖“清四乱”行动和“守好一库碧水”专项整治行动。落实“一河(湖)一策”方案,构建郧阳区河湖长制信息化管理平台。构建小微水体管护长效机制,将小微水体整治纳入了河湖长制管理,打通河湖管护“最后一公里”。以流域为单元开展系统综合治理,不断加大对河流违法行为的联合执法打击力度,着力构建起多部门共管共治的工作模式和联防联控机制,逐步构建起各区域、各部门、全社会“共抓共管共治”的河流保护新格局。
2、强化水资源监管
贯彻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坚守“三条红线”,实施水资源消耗和强度双控行动。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将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的主要指标纳入郧阳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严格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管理,强化水资源承载能力刚性约束。以推进丹江口国家级水源地、重要水功能区安全达标建设为重点,以取水、用水、水质监测为抓手,强化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加强滔河、堵河等河流主要控制断面水量监测工作,不断提高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把握国家水资源监控平台建设的机遇,建设郧阳区水资源信息采集、科学智能的调度监控系统。依法打击非法取水、超标准取水、破坏水环境等违法违规行为,全面提升监控、预警和管理能力。
3、强化水利工程监管
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行监管,完善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制度和秩序,在抓好水利工程建设进度、质量、安全生产等方面监管的同时,以点多面广的中小水库、农村饮水等工程为重点,加大对工程安全规范运行的监管。对谭家湾等重点水库大坝安全监测设备进行更新、对预警平台进行升级改造。全面开展水利工程安全鉴定,摸清工程运行现状,完善管理单位日常巡查监测和维修养护机制,着力消除安全运行隐患,确保工程安全运行。加强对工程管护主体、管护人员和管护经费落实情况的监管,建立良性运行机制,确保工程发挥效益。
4、强化水土保持监管
持续做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和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建立全区水土流失监测和预警体系,提高水土保持监测和信息化水平。加强监测点建设,优化水土保持监测站网布局,及时掌握流域内水土流失和水质动态,建成一批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对现有山洪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预报体系进行升级改造建设,包括自动和简易的水位、雨量、图像、视频监测站及预警广播系统、监测平台等。及时发现并查处水土保持违法违规行为,有效遏制人为水土流失。继续推动水土保持以奖代补项目,撬动大户、私有企业、村集体、个人等参与。
(二)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1、深化农业水价改革
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完善滔河、江北、江南灌区等中型灌区骨干灌排工程和农业用水计量设施建设,全面落实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完成灌区农业供水成本测算,分级分类制定农业水价,推动农业用水价格总体达到运行维护成本水平。以滔河灌区为农业水价改革试点,建立农业水价精准补贴、节水奖励机制,切实保护农民合理用水权益,提高农民有偿用水意识和节水积极性,总结推广试点建设经验,逐步扩大农业水价改革范围。
2、深化中小微型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机制改革
继续深化中小微型水利工程管理改革,加大管护经费支持力度,解决建设标准低,部分水塘无溢洪道,坝体单薄等问题。完善已改工程的档案规类及入档,对达到水库库容标准的,且有灌溉效益的塘堰注册为水库,并进行工程除险加固。对失去灌溉功能,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塘堰等工程按程序报废,解决长期小(二)型以下蓄水工程无专项管护经费,存在的管护体制不顺、产权归属不明、建管用脱节、责权利分离等问题,确保农村小微型水利设施良性、高效运行。继续完善各类小微型水利体改工程管护合同的签订,落实管护工作责任制及管护经费安全到位。综合应用稽察、调度、调研、抽查等手段,强化日常监督管理,及时了解进展、发现问题,督促解决整改,确保工程建设安全、质量和进度达到标准要求,确保正常发挥工程效益。
3、创新城乡供水一体化长效运行机制
健全落实农村饮水工程运行管理机构、管理办法、运行管理经费“三项制度”。按照“大水源、大水厂、大管网、大管理”的原则,有序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和农村供水规模化建设。推动政府投资的水厂、管网、泵站等供水基础设施交由十堰茂源宜居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运营管理,实行同网、同质、同价、同服务,城乡供水高度一体化。针对管网无法延伸的村落,由村集体投资,区政府补助建成农村水站,产权属于村委会,按照“谁使用谁管理、谁受益谁维护”的原则,由村委会承担建后管护责任。建立统一采购储备制水、维修用材,统一设备检修维护、生产技术服务,统一年度考核,统一人员培训,统一规章制度的“六统一”机制。以大厂带小厂,制定一套生产管理、水质管理、营业管理、水源地保护和相关设备操作规程、管水员岗位职责等制度,规范农村水站的日常运行。
4、创新水利融资模式
以丹江口库区生态补偿建设工作为重点,继续将对事关南水北调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技项列为公共财政投入的优先领域。建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产业发展基金,按照库区综合淹没实物比例分配产业发展基金,与丹江口库区后期扶持基金统筹使用。在依法合规和防范风险前提下,用足用好金融支持水利政策。以汉江绿谷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项目为示范,继续深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扩展社会资本投入范围。通过资金补助、价格政策、税收优惠等措施,完善项目投资回报机制,确保水利项目平稳运营。多渠道拓展水利项目融资方式,积极推进聚鑫国有投资公司作为投融资主体,加大其对水利建设项目参与力度,解决水利项目地方配套资金不足问题。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以水利部定点帮扶郧阳区为契机,加强与水利部的人才培训交流工作,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巩固定向委培人才成果,解决郧阳水利技术人才匮乏问题。加大水利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力度,以河库岸线、水资源、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等监管重点,提升业务能力每年有针对性地开展1-2期水利人才技术培训班,系统学习法律法规、政策、规范等,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培训人数不低于50人次;积极参加部举办各类培训班,年参加培训人数不低于30人次;积极推动水利人才队伍建设,开展与河海大学“ 培训+学历”教育项目,不断夯实水利基层人才队伍建设。
九、夯实“一云一池两平台”,推进智慧水利建设
以水利感知网和水利信息网为基础、以“一云一池两平台”构成的水利大脑为核心、以智能应用为重点、以网络安全体系和综合保障体系为保障,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现代信息化技术,结合郧阳区水利实际需求,围绕建设水利信息网,水利GIS应用地图,水利云数据中心,智慧水利平台,水利业务应用的思路,形成智慧水利总体框架,推进郧阳区智慧水利建设。
(一)构建天空地一体感知系统
围绕洪水、干旱、水利工程建设、水利工程运行、城乡供水、节水、江河湖泊、水土流失、水资源开发与利用、水利监督等十大业务,利用传感、定位、视频、遥感等技术,实现感知范围全域覆盖。重点对全区长度5km以上的139条重要河流、谭家湾、滔河等中型水库、28条山洪沟、重点水土流失区以及水利管理活动等水利对象实施在线监测,补充完善水文、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土流失、工程安全、洪涝干旱灾害、水利管理活动、水行政执法等监测内容。加强卫星、雷达、无人机、视频、遥控船、机器人等多种监测手段的应用,以及5G、NB-IoT等新一代物联通信技术的应用。
(二)加快大数据中心和平台建设
加快建设大数据服务中心和开发智慧水利一体化平台,加强资源整合。依托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强水利大数据汇聚、治理、管理和服务能力,建设全区覆盖的水利大数据服务中心。依托已建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平台、郧阳区小型水库动态监管系统平台等信息平台,建设横向全覆盖各水利业务领域,纵向贯穿市、区、乡各级的水利数据资源统一采集、统一治理、统一存储、统一融合分析和统一服务的水利大数据云平台,逐步构建水利大脑,支撑智慧化水利应用。
(三)加强信息处理和应用
基于信息融合共享、工作模式创新、流程协同优化、应用敏捷智能等新时代水利业务应用思路,在整合优化现有的水利业务应用系统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遥感解译、水利模型等平台能力,构建涵盖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水工程、水监督、水行政、水公共服务等核心业务的水利智能应用,并横向打通,通过多业务联动的大数据分析与计算,构建综合决策类智能应用,全面提升水利精细管理、预测预报、分析评价与决策支持能力。
十、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层层压实责任
强化区各部门各领导的水安全保障工作责任,区政府和相关部门建立分工协作机制,进一步明确职责分工,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制定规划实施详细计划,加强对规划实施的宏观指导、统筹协调和组织管理,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和难点问题,研究制定实施方案和管理办法,组织开展丹江口库滨带生态治理、箩筐岩中型水库、农村水系综合整治等重大工程实施效果评估,保障规划的有序推进。研究制定水利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科学系统地设置评价指标。实行建设目标责任制,将水利建设任务进行层层分解,层层落实。不折不扣落实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层层压紧压实责任。
(二)创新工作方式、确保资金投入
充分发挥政府在建设中的主导作用,积极争取中央及省级资金支持,切实增加地方财政预算投入,建立政府投资稳定增长机制。改革水利投融资体制,拓宽投融资渠道,鼓励社会资金以独资、合资、承包、租赁、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不同形式参与水利建设特别是有一定效益的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建设,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入保障机制。要确保重大水利项目特别是危害程度较高的丹江口库区地质灾害防治项目,优先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相关投资计划,实行投资优先政策。认真落实国家有关发展生态水利、改善水生态环境、加强水资源节约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对水利建设各方面的政策扶持。
(三)深化前期工作、加强监督检查
做好前期工作,加大前期工作力度,强化前期工作审查审批,增加项目储备,不断提高前期工作质量,确保建设项目符合各类规划。切实把强监管工作渗透结合到各项具体业务工作中去,深刻认识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新形势,找准问题,抓住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改善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管理现状,顺利推进郧阳水安全保障工作。
(四)加大宣传力度、凝聚社会力量
积极探索公众参与机制,保障社会公众和利益相关方对水利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区各级党委政府应大力宣传,紧紧抓住水利建设的公益性定位,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开展水安全宣传教育,凝聚公众在生产生活中的爱水、惜水、亲水、护水的共识,提高全区对水利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的认识,营造全区支持参与水利建设的浓厚氛围,形成全区支持参与水利建设的强大合力。